首页 信仰教义 新教经典
谈人类的饥饿和贫困问题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伊频堂的演讲)

2024-11-25 作者:丁光训 来源:《丁光训文集》
A+
A-

我很感谢,能和大家会面。特别令我高兴的是,这儿就是差派文幼章到中国去工作的教堂。他所给予基督教的形象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国人所理解。今天在中国,革命对于基督教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而基督教对于中国革命来说也已经不再陌生,我们要感谢这位传教士,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和两者的沟通都作出了贡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记载在《路加福音》第9章第12至17节那里的基督给五千人吃饱这段优美的故事,我愿意提出几点与大家分享。

首先一点,在门徒看来,耶稣的工作就是传讲天国的道,至于解决人们吃饭的问题,那不是他们的事,也不是耶稣的事。他们说,叫众人散开,让他们各自去找吃的。但耶稣却对他们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所主张的,实际上就是各人自顾自,各人自扫门前雪。这个原则如果实行起来,正如在旧中国和其他地方所实行的那样,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是强者治人,弱者治于人的弱肉强食的局面,最后必然是十足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给资本主义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信念,认为最糟糕的人出于最糟糕的动机,将自然而然地成全人类大家的利益。”但我们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

其次,为了让门徒给众人吃,基督吩咐他们让众人分成五十人一组,要他们一组一组坐下,免得四处乱跑。这话既是基督说的,我想人们总不至于给他扣上侵犯人权和剥夺个人自由的帽子吧。这是对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一点必要的限制。从中国的经验看,我们知道这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让我们注意,基督拿着饼望天祝福、掰开、递给门徒送到众人面前。我猜想,当时,对于耶稣基督是谁,人们一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纷纭。但基督对于一切观点都很尊重。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群,是全人类,不单是人群中承认他为主的人。我们要明白,神是那么伟大,如果以为他只疼爱和关心那些称颂他的名的人,那不符合他的本性。我想,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不但不能称颂他的名,而且还否认他的存在,对这情况他并没有十分介意。

第四,虽然那次不是筵席,但并没有不够。每个人都吃饱了,没有人挨饿。做父母的用不着担忧他们的孩子那天晚上不得不饿着肚子去睡觉。“解放”这个词就含有这样的一个重要意思。当我说中国是一个解放了的国家时,我心里就想到类似这样的事实:就是由于作出某些计划和进行某些组织工作,我们能够只用地球七分之一的可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给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吃饱。这虽然不像基督当年所行的那样的神迹,但它确是我们要为之感谢上帝的一种成就。

第五,我们可以注意到,剩下的食物装满了十二篮子。《圣经》上没有说这十二篮食品后来怎样。它们到哪里去了?是扔掉做垃圾去了吗?是留在那里让野兽夜间来吞吃了吗?还是卖给了某个出高价的人囤积起来,等粮食紧张,市价升涨,然后再卖出去,致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圣经》在剩余食物的处理问题上完全沉默,这推动我们去思考。是的,基督的信息,一般是通过《圣经》所讲了的来启发我们;但,有时候,也通过《圣经》略过不讲的来启发我们。

这里有一条读经指导原则:有时,要在《圣经》的无声处聆听那细小微弱之音。能否设想,《路加福音》偏偏在这点上保持沉默,是为了让圣灵推动我们去思考:只是一次喂饱五千人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十二篮子食物怎么足以解除世上五千人、五万人、五十万以至五千万人每天的饥馑呢?因此,《圣经》在这里沉默无言,正是用象征向我们表明,还有未完成的任务。它启发我们,单靠慈善救济是无济于事的。不管我们好心的慈善家怎样努力,也远远跟不上出界产生贫困和饥饿的速度。传统伦理只注意看人,只注意街头忍饥挨饿的男男女女、讨饭的乞丐和小偷盗匪;但十二篮剩余食物的奥秘却驱使我们去研究社会秩序本身。

我们的大地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以满足大家的需要,但它不能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去满足人们的贪欲。我们怎样才能使机会比较均等,使财富分配比较公平合理呢?这就是这个福音书故事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实验,力图解决这个问题,对这类实验,我们基督徒不应蔑视,应善意关切。当我还是小学生住在上海的时候,我略知当时少数富人是怎样生活的,而在相隔不远的扬州,却是那样贫穷,以至每当发生灾荒,常有男男女女衣衫褴褛,成群结队,赤脚徒步来到上海寻求生路。他们那样瘦骨嶙峋毫无生气的样子,使我感到害怕。他们并不奢望得到工资,只要能糊口活下去,他们就肯卖力。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饭,沦为乞丐。其中有些因饥寒交迫,死于街头。女孩子被卖为娼。男孩若能当上理发学徒,几年后成为理发匠,那就算为至幸者。这些都是受践踏者,是当时我国人民的多数。

几年前我有机会访问扬州。那里不再有地主向农民重租勒索盘剥。现在有了水利灌溉。人们已经迁出土屋,住进了砖瓦房。

青少年从幼儿园学习到大学,或在工厂、农场劳动。许多女工脚登皮鞋,腕带手表。其中有些身穿毛料裤、涤纶衫,口袋里插着一两支笔。不少人还骑上了自行车。这些东西在你们看来也许不足为奇,但对他们来说,变化确实巨大。听着他们的欢笑声,我几乎要流泪,因为我想起了他们的祖辈所受的苦难熬煎。我真想把我目睹过的那一切告诉这些年轻人,叫他们不至忘掉过去。

中国不是天堂。它有缺陷、错误和过头的地方。但是,财富的分配确实比从前公平得多,各种机会也确实比从前较为均等。地主现在也已经成为劳动者。中国的这一切都是由一次伟大的社会改革所带来,那就是,生产资料已经从少数人手里转到广大人民手里。所有制改变了,我们把这称作解放。这是“解放”这个词所代表的真正涵义。我们的人民不是失去了自由,而是获得了它。我们现在还穷,不能让自己享受更多的自由。我们现在正在通过组织起来的力量,加强自由生活的物质基础,为自己和为后代赢得更多的自由。

我认为基督徒理应关心物质分配的问题。基督复活后,有两个门徒前往以马忤斯。路上,基督与他们同行。你们记得,他们认出基督,不是在基督向他们讲解经文、他们心里火热的时候,也不是他坐下来要和他们同吃的时候。他们认出基督,是在他拿起了饼、祝谢、掰开、分给他们的时候。在分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他是基督。因此,粮食的分配问题确实包含着圣礼的本原意义。难道我们不能这样说吗:怎样分配财富和机会,也就是怎样组织社会,这确实同耶稣基督向人们所作的显现有密切关系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到世上来向我们所显现的神,是一位既慈爱又全能的神。如果人们真正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上帝观,他们就会发现,要洞悉这样一位上帝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人们从自己日常体验的不公正、被剥夺、受痛苦、生活死气沉沉、索然无味的种种经历出发,比较容易认为神虽慈爱,但不全能;或神虽全能但不慈爱;或神既不慈爱,也不全能。但是我们却坚持,尽管周围充满邪恶,神还是既慈爱又全能的。要人们接受这样一位神是个很高的要求,所以人们想放弃这样的基督教上帝观。他们感到“上帝已死”这个说法倒较有吸引力。“上帝已死”作为一种神学论调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但“上帝已死”作为实际生活中的一种世界观却正在广为传播。一位名叫理查·L.鲁宾斯坦的犹太拉比说过“我说,我们生活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我的意思是:联系着神与人、天与地的线断了。我们站在一个冷酷、寂静、无情的宇宙之中。除我们自己的才智外,再没有任何有目的的力量可以来相助。在发生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罪行之后,一个犹太人关于上帝还能说些别的什么呢?”这里,我们看到,社会、经济和政治上赤裸裸的不公正是怎样吞噬着我们关于神既全能又慈爱的信念。只有建设一个较为健全的社会制度,实行财富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以及随之而来的繁荣、和平、欢乐与进步,才能使人看到,我们基督教相信神是全能的父这种上帝观是有道理的;也只有这时,人们才能找到应当感谢这位神的理由。因此,我们中国基督徒认为,绝对不能忽视分配问题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广阔的灵性意义。是的,流经扬州水利灌溉系统的水固然是冷的,但我喜欢想到,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温暖有多大,许多父母心里因孩子健康、吃饱穿暖而感到无限的宽慰;许多青春少女不再迫于饥饿去做屈辱自己的事。我认为物质并不是什么丑恶的东西。它已经成为传递神的恩典的一条渠道。物质之所以具有圣礼的意义,是因为物质代表着神的慈爱和恩宠并把神的慈爱和恩宠输送给人。

我们说这是上帝的世界。如果我们严肃认真,这话意味着世界不是撒旦的。他意味着联系神与人、天与地的线并没有断,我们也并不是站在一个冷酷、寂静、无情的宇宙里。它意味着天父上帝这位全爱全能的神和创造主,今天正在把他的创造工程推向完成阶段。也许这一天是在遥远的将来,但它意味着我们世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心志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到头来我们的成就不是被毁坏、被否定、被丢进垃圾箱,而是被交到神的手里,被接受、被升华、被转化,成为完美无缺。只有那制造黑暗的人,才将遇到他们的末日。托马斯·阿奎那说,恩典不是取消自然,而是使自然完善。我们赞赏他这番话。神子道成肉身来到世界,这件事情本身就意味着神与世界之间、恩典与自然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人类的堕落,是指人目前没有处在上帝心目中应处的崇高地位上,不是指他所做的工作都毫无价值,都将归为乌有。让我们记住圣保罗在《罗马书》第5章所说的,“若因一人的过犯,众人都死了,何况上帝的恩典与那因耶稣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赏赐,岂不更加倍地(让我们注意‘更加倍地’)临到众人吗?”换句话说,我们不只生在原罪之中,我们更是生在原恩之内。神子道成肉身,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必然远超过亚当的犯罪所造成的影响。人与基督的联系,比人与亚当的联系更加深,更加坚。我们相信神的恩典具有普遍性。我们是在基督升天的光辉中看这个世界的。人类为促进平等,促进团结,为使广大人民能够爱,也能够获得爱所作的种种努力,是和神的创造奇功协调一致的,因为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自身就树立了一个爱的团契的形象,人类是按这个形象造的,现在也正朝着恢复这个形象的方向迈进。这就是我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类、对人民的运动的看法。这也是我们所赖以保持乐观、心怀感谢和努力工作的源泉。

德国诗人勃托尔特·白莱赫德对他所处的不公正的社会曾说过这样的话:

那些尽吃山珍海味的人,

叫别人要懂得知足。

那些营利收税以饱私囊的人,

要求别人作出牺牲。

那些饱食终日的人对饿汉,

大谈美好的未来。

那些把国家推向悬崖的人,

却谓凡夫俗子无能治理。

给五千人吃饱的故事把我们带到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祸福与共的社会,这里的生活安排使人们可以像弟兄姊妹一样和睦共处。愿这样一个未来世界的远景维系我们,使我们在信、望、爱的团契里保持相通。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你曾教导我们祈祷说:“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求你帮助我们,使我们能认识到,对于我们,这只是一句可说可不说的话,但是对于你千千万万其他儿女,不是由于他们的过错,今天这句话就是他们的哀号。主基督,我们恳切祈求你的国降临,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渴望看到你的国降临,求你使我们配于做促成你国降临的有用器皿。阿们。


(本文转载自《丁光训文集》1998年9月第1版,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