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动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陕西省三原县油房道基督教堂(东关教堂)
2021-05-26 来源:基督教全国两会
A+
A-

(一)场所简介

陕西省三原县油房道基督教堂始建于1915年,位于三原县城关镇油坊道巷,现为三原县基督教总堂、县基督教两会会址,系基督教在陕西的发祥地之一。

1873年前后,因连年旱灾和战乱,渭北地区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清政府从山东青州组织数千移民赴三原一带开荒种地。移民队伍中,有不少基督徒,他们把基督教带入三原。英国浸礼会派遣传教士来到三原并于1915年兴建了“救世堂”,后将“救世堂”作为其渭北公会会址。1933年,中华基督教会陕西大会成立,将“救世堂”作为其渭北区会会址。1950年4月,吴耀宗先生发起三自爱国运动,三原教会积极响应,随后断绝了与英国差会的关系,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1958年加入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1983年秋,三原县在该堂正式成立基督教两会。

_20210526131147.jpg

该堂为砖混结构,整体布局为“T”字形,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做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也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建筑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1996年,又新建了可容纳1200余人的新堂。二堂并列院中,共同见证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活力。

英国圣公会大主教访三原县基督教东关堂.jpg
2006年10月17日,英国圣公会大主教访三原县基督教东关堂


近年来,该堂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学习班,培养出一大批爱国爱教的中青年教职人员。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往来,多次接待美、英、瑞士等海外基督教名牧。引进资金126万元,救助600名贫困学生,济助东周儿童村工作、大盘村饮水工程,每年投入2万多元,开展济困扶孤工作。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动员教徒积极奉献爱心,共捐款达20多万元。2011年被国家宗教事务局评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慰问东周儿童村.jpg
慰问东周儿童村的儿童

 

(二)主要事迹

支持中国革命,与党同心同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新军随之响应,在潼关地区与清军激战,死伤严重。三原教会罗伯森医生先后设立临时救护站和恤伤院,挽救了不少新军伤员。罗伯森等传教士的人道行为,受到了陕西军民的拥护。1913年罗伯森因劳累过度去世,伤残军人围灵泣不成声,场面感人至极。

三原籍的于右任先生青年时期受国内进步思想和时任三原教会英国传教士敦崇礼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投身革命。1918年8月,陕西靖国军在三原设立总司令部,于右任担任总司令。1922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于右任在三原教会王子元(又名王玉堂)掩护下,以传教士身份经四川逃往上海,并拜见孙中山。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央调红军进驻三原、泾阳、富平一带策应张学良、杨虎城。时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地方工作部部长的刘晓同志在三原县明德亭设宴招待各界人士,三原教会牧师孙香圃应邀赴宴后,深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后来,彭德怀副总司令还多次邀请孙香圃牧师在三原东里堡参加议事会,共商抗战事宜。通过广泛地与共产党认接触,孙香圃牧师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使信徒对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了认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抗战开始。三原基督教界在朱晨声牧师的牵头下,组成了“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西北办事处”。时任渭北区会会长的张文化任总队长,三原教会长老李鸿轩任大队长,组织三原县许多信徒,奔赴中条山前线,积极开展救援,为抗日救亡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三原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介绍,新中国成立前,三原教会曾多次掩护进步青年去延安。1937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曾以“三原传教士儿子”的身份通过了国民党的封锁线,从三原顺利抵达延安。制作电视剧《斯诺》时,剧组曾前来邀请本堂张冠儒老牧师参与该剧的拍摄工作。

另据三原教会老信徒讲,新中国成立前,地下党员吴曰聪(三原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县委书记)与杨维林等人常以传道员的身份,以传道活动做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心教育.jpg
关心教育事业


支持社会事业,践行做光做盐。文化教育方面:1891年,由教会出资在三原县福音村创建崇真、美丽男女两个书院,教授语文、史地、数学、生物等新学科。学校规定男生不准留辫子、女生不准缠足。女子学校的设立,将近代文明开化之风带到中国相对闭塞的地区,有力地冲击了腐朽愚昧的传统观念,为争取女性人格独立、走向社会开辟了道路,推进了陕西社会文明进程。1910年,三原县油坊道开办徒义学校,后改名“崇德小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前三原县较完全的小学之一。抗战期间,王子元长老还在安乐村办了一所“振国中学”,是现今的安乐中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前后,由英国传教士客良玉(女)和阎美英等在三原县城和福音村开办“妇女工艺道学班”一边学文化,一边学工艺,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该班于1956年停办。1934年在三原及渭北各地教会创办平民学校,利用冬闲和夜晚时间授课,教授识字、音乐、珠算、卫生、宗教等。各校还举办运动会,开展文体活动,为提高全民素养做出了努力。

医药卫生方面:1911年,教会在三原开办了“英华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当时医院少,渭北各县前来就医者甚多。他们经常去农村义诊,深得社会好评。1935年,由教会将“英华医院”全部财产廉价转让给地方政府,改名为“三原卫生院”(现三原县医院),于右任先生亲笔为医院题名。1947年教会委托贺普安在三原油坊道开办了广仁医院三原分院,是现今的城关医院的前身。

赴延安植树.jpg
2001年赴延安植树


公益慈善方面:1901年,三原教会英国传教士邵涤源牧师向周边各县发放救济款6万多元,拯救数10万饥民。1930年,陕西渭北一带旱灾,“华洋义赈会”和官方协商,派美国水利专家布克博士来三原,住在当时英籍传教士慕德家里。布克博士邀请李仪祉先生和孙香圃牧师在教堂内开会商议泾惠渠修建事宜。1935年泾惠渠完工,可灌溉良田60多万亩,供周边上百万群众用水。1930年,教会信徒杨茂生创办了孤儿院,成立灾童收容所,共收容救济1000多名灾童。同年前后,教会信徒李海峰捐地,在高陵、三原、泾阳境内成立了“基督教西北农工改进会”,开办农场,进行棉花等园艺实验。1935年1月,三原县同字区八个乡的村民为三原基督教会第一代牧师孙云舫(孙汉清)在村口大路旁立一座纪念碑,赞扬他们的爱国爱民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