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圣经《和合本》出版100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论文摘编(中)
编者按:为纪念圣经《和合本》出版100周年,基督教全国两会与联合圣经公会联合举办了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来自学界、教界,以及联合圣经公会共17位代表发表论文,从译经、释经、修订、历史与现实、神学与文化等角度共同探讨了100年来圣经《和合本》在福音传播、教会合一、信徒牧养以及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正视《和合本》的时代局限,从而敦促今日中国教会努力培养圣经学者、译者人才,让古老的圣经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里仍能发出永恒的光芒。为早飨读者,本刊先行将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作了点滴摘编,因时间关系,未经作者过目,如不全面,敬请谅解。
建构具有中华内涵的汉语神学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游斌教授
作者以“‘敬/静’安息论:《创世记》2章1节至3节的汉语圣经神学”为题,分析犹太基督教传统对《创世记》2章1节至3节“上帝在第七日的安息”所做的阐释,并探讨中国传统尤其宋明理学的心性学又可以如何综合其中,以建构一个既具普世面向,又有中华内涵的汉语神学(灵修学)理论。他以宋明理学的“敬”和“静”为本土资源,对“敬/静”修养理论与“安息”观念进行交叉诠释,讨论两者如何在对话中走向彼此丰富、深度互学,从而提出“敬/静安息论”的汉语神学理论与实践。
神学诠释学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的建构意义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金陵协和神学院副教务长 文革牧师
作者以“试论大卫·特雷西的神学诠释学及其在‘基督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建构意义”为题,介绍了特雷西神学诠释学的思想渊源、方法、特点以及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的建构意义。他认为,教会在构建中国化神学体系时应注意基督教经典诠释的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公共性问题,教会在释经实践中可以从传统的、对文本自身和释经方法的关注转向神学诠释学的维度,并借神学诠释学来会通政、教、学三界对宗教中国化的期待,让圣经这一基督教的古老经典能够在中国现实处境中彰显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数码化,让早期中文译本圣经重焕魅力
联合圣经公会全球翻译顾问 黄锡木博士
以“中华圣经译本数码化工程—见证三百多年基督宗教中国化的实践”为题,分享从18世纪第一部中文圣经(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白日昇,几乎完整的《新约》)面世至今,完整(或近乎完整)或只有新约部分的中文圣经约有47部,其中有34部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联合圣经公会的“古中文圣经数码化”项目,计划在2014年至2019年间分三个阶段,将其中34部圣经(约两千万字符)全部数字化供公众使用;另开展“中国方言和少数族群圣经数码化”项目。希望借此将这些翻译成果保存并重新赋予生机,让更多人了解中文圣经的翻译历史和传统,见证三百多年基督宗教中国化的实践;同时,亦向这些圣经翻译者表达由衷的敬意。
国学视角下,《雅各书》的知行合一
金陵协和神学院教师 严锡禹牧师
作者以“以经为纬,以国学为经—陈金镛《雅各书之研究》浅释”为题,谈到陈金镛着重解释了研究《雅各书》之初衷—1926年前后,教会外部环境宽松,教会本该蒸蒸日上、迅速发展。然而,因帝国主义势力介入,民众反教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更有甚者,教会中亦有一批吃教之基督徒,不仅未替教会争光,反使教会蒙羞。有感于如此现实,陈金镛写了此书,提醒信徒“居此险恶环境之中,不可不怀纯洁高尚之思想,具坚贞恒忍之道德,而表基督福音之能,化人心明天理止至善”。“知之匪艰,行之维艰”,这是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说。《雅各书》类皆实践之道,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深相吻合。
圣经《和合本》译文受教育家肯定,贡献于国语统一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副教授 麦金华博士
作者以“以圣经《和合本》为师:作为国语课文的《创世记》第一创世故事”为题,指出近代中国的国语运动以“国语统一”“言文一致”为纲,提倡采用以官话为基础的“国语”作为全国公用的标准语言。《官话和合本》圣经也获得近代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和叶绍钧(叶圣陶)的青睐,将官话及文理《和合本》的《创世记》第一创世故事(即1章1节至2章3节),以“希伯来开辟神话”为题收入当时初中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第一册。《官话和合本》译者的语文水平获得两位民国时期名重一时的语文教育家之肯定,亦使其中《创世记》之译文得以透过国文课本范文的形式,为统一国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