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仰教义 讲章精选
【爱国爱教】商女应知亡国恨
2024-09-04 作者:肖云晓 来源:《爱国爱教 荣神益人》
A+
A-

经文:诗137:1-6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这处经文让我想起两位中国名人,一位是近代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是,在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另一位是唐朝的诗佛——王维。他在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虏了,开始他想通过吃巴豆生病蒙混过关,但没有成功。而且这老兄名气太大,安禄山还想让他任职充门面。据记载,安禄山在一次宴会上,拉来唐王朝宫廷乐工来奏乐助兴,当时乐工们触景生情泪流不止;其中乐工雷清音,掷琴而拒,面向西方失声痛哭。安禄山大怒,当场将其肢解。此情此景引起王维恐慌,无奈接受伪职。但此事成为王维一生的污点,其作品少见批评,但宋人嘀咕其“人品不好,诗不必读”。而这籍籍无名的雷清音,却表现出铮铮铁骨,如经上所写:“……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而亡国后的以色列民,他们以此来表达自己爱国情怀:守住自己身份、自己民族。


一、守住身份

以色列民虽然被掳到巴比伦,但他们久久不能忘怀自己的身份,始终铭记锡安才是自己的故土。自我身份是通过对自身原有的文化、艺术、习俗等来表达。而文化、艺术、习俗等是历史记忆传递过程的载体。海外华人通过过春节、吃饺子、写书法、背诵传统诗词等来表达自我身份,并以此来持守自我身份;被掳巴比伦的犹太人也时常在用故乡的琴和歌来怀念自己的故土。他们现在被掳,但故乡的歌曲、民族特有的乐琴则是承载着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对以色列民而言,他们的文化、习俗、艺术等只要保存并传承,他们的民族仍旧存在,总有一天他们能回到故土。他们无法在被掳之地弹琴作乐,他们无法在敌人面前忘却自己国家、同胞而歌舞升平。梅兰芳蓄须、乐工雷清音掷琴都是如此。因为他们的内心是悲哀的,为自己国家的沦丧、同胞被奴役而悲痛,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无法为敌人奏乐作乐。热爱并传承自身传统文化、艺术、习俗等,非常重要,这包含着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

身份的持守,需要历史的记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不铭记,就容易失去自己的身份。以色列民的历史,在他们从小不离口、不离身的律法中,在他们代代口口相传的神的作为中,这样的历史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人类时间长河中,许多国家和王朝的消失,是由于其历史的消亡。历史是个体或民族和国家的群体性记忆,当这个记忆消失的时候,自我身份就没办法持守。被卖后的约瑟无论在波提乏家、监狱里、朝堂上,都没忘记自己是希伯来人、自己对神的信仰。因为他记得他父亲告诉他列祖的历史以及神对他们家族的作为。今天教会的信仰传承,实际上也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我们通过宣讲、宗教仪式,时刻提醒我们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为我们成就的救恩;我们通过对教会历史、信仰历史的记忆,来持守我们基督徒的身份。

一个家族通过其族谱的记载来持守其身份,国家和民族也是通过其历史的记载持守身份。当年日本侵略者在满洲和台湾搞殖民时,就是希望通过篡改历史来实现同化的目的,冀望被殖民的人们忘记自己的身份,从而忘记自己原有民族和国家。今天我们国家强调“五史”学习,就是要我们牢记自己的身份,增强我们的爱国之心。基督教中国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书写中国基督教史,通过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使我们明白我们是中国基督徒,并能持守我们自己的身份。


二、甘心舍弃

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后庭花”是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唐人绝句精华》中说:“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商女不知者,不是现实之中的亡国之恨,而是不识曲中之恨。一般歌女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她们不知道,这首歌曲背后蕴藏着一个国破家亡的故事,但宾客知道。在晚唐国势衰微之际,听此亡国之音,表达出杜牧对国人沉醉于歌舞,而不思国家兴亡的痛心。这里也给我们看出,一些人在国家民族大义之前,仍旧想到的是自己的享乐。巴比伦河畔的犹太人心中的亡国的悲痛,使他们不能“直把杭州作汴州”,无法奏乐作乐、歌舞升平忘记往事,忘记自己同胞正在受苦。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在世,有所取舍,让人生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梅兰芳蓄须、雷清音掷琴,皆舍生取义也。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以我血荐轩辕”等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正是他们的舍生取义,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仍旧在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他们甘心舍弃,使中国在每次危难之际,仍旧战胜并走向伟大复兴。

圣经《以斯帖记》中记载,当犹太人遇到灭顶之灾时,以斯帖当时贵为王后,但她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她愿意为了同胞,甘心舍弃自己拥有的荣华富贵。经上记着说:“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斯4:16)以斯拉、尼希米都是如此,他们爱国、爱民族、爱同胞,甘愿舍弃自己拥有的荣华富贵,带领以色列民,历经艰难,返回耶路撒冷。

舍生取义,不在言语中,而在行动中;舍生取义的核心是“爱”,对同胞、对民族和国家的拳拳之心。汶川地震、武汉疫情,多少人因着对同胞的爱、对国家的爱,他们舍弃自己的享受、不顾自己的安危,赶赴灾难现场,舍生取义。基督徒更应该如此,“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舍己爱人;效法基督,爱邻舍、爱我们所能眼见的万物,这是实践耶稣对我们的呼召:“舍己,背十字架,来跟从我。”

当年的以色列人,是我们基督徒的榜样,我们是基督徒,但我们也是中国人。一方面,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信仰历史,使自己生命更加美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铭记国家历史,守住自己民族的身份,为民族的复兴尽力尽责。“爱国爱教 荣神益人”,是中国基督徒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现工作于基督教全国两会)